这几天,在丽水市松阳县象溪镇坑里村,村民们从清晨起便纷纷走出家门,一波又一波来到后山腰上的一座墓前,献花、静默、哀思。
(资料图)
如此默契的集体追悼,已经保持了40多年。全村人追忆的是谁?带着疑问与敬意,记者一探究竟。
这个让全村百姓念念不忘的人,是郑维福。他1969年开始担任坑里村党支部书记。令人扼腕叹息的是,1982年郑维福去世,年仅59岁。
78岁的邱火根在坑里村干了近50年的会计,也是郑维福的老搭档。他告诉记者,在老郑带领下,坑里村拿过5个“全县第一”:第一台手扶拖拉机,第一座大队水电站,第一套碾米磨粉机,第一个种养副业队,第一所联办村初中。曾有县领导夸奖坑里村“山上是银行,山下是粮仓”。
让村里人难忘的,还有老郑对大家事无巨细的关心。
农民寻医问药向来不易,老郑建起医疗室,配备两位乡村医生,小病小痛无需出村。
为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郑维福每年都会邀请金华等地的婺剧团来演戏,一演就是三五天,把邻村人给羡慕得,纷纷赶来看戏。
“有一年我家要造新房,当时村里可用建房基地有限,只好暂且搁置。老郑知道后,马上把他家门口的一块好地调换给我家。”70岁村民刘章土谈起往事,双眼忍不住泛起泪光,区县干部来村里,他都是带到自己家里招待,从来不花村集体的钱。老郑那份干事创业的劲头,一直影响着村民,坑里村人始终奋进。
这种“奋进”的状态,记者在坑里村的角角落落都能感受到。
村民以固定资产入股强村公司,将村集体房屋参与文创街区创建,出租经营甜橘柚山林等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
作为丽水市“特色文化村”,坑里村落成书法、国画、根雕、陶艺、建盏等培训体验馆,还把集体收入投入公共服务项目,在主干道两侧安装太阳能路灯,让人人共享发展红利。
“点点滴滴的变化,每年我们都会和他讲。”村民们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