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联合浙江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安徽博物院共同举办的 " 百川汇海——江浙沪皖海派绘画名家精品联展 ",以精彩的藏品、珍贵的原作、丰富的文献,再现了当年海派书画的风云际会。
本次联展由 " 何以海派 "" 何为海派 " 二大板块、八个部分组成,以严谨的策展构思、谱系的呈现方式与多元的组合形态,对海派绘画作了现象级的史述、溯源式的确认与实物性的展示,体现了一种文化姿态、历史情怀、学术诉求与理论观念。
(资料图片)
海派绘画正是在上海自 1843 年开埠之后,随着社会转型、文化开放、商贸繁荣、经济发展等综合因素而孕育,所以是因城而起、因商而兴、因人而盛。作为本次联展的一个特别亮点和策展贡献,就是以社会学的视野与经济学的理念,沿波讨源,振叶寻根,凸显了以书画组织、笺扇庄画行、展览事项、报刊推荐等构成的市场化运作、商品化推介、社团化契盟与润格化销售。如豫园得月楼书画善会的组织架构、平远山房的法帖、一粟庵雅集、中国画会上海本埠会员通讯录、1929 年《国粹月刊》、1930 年《墨海潮》的问世、朵云轩、九华堂的名笺、1941 年文艺善会举办的征募寒衣书画卷、众多画家的润例等。本次联展由此也揭示了在上海这个近现代意义的城市中,在东西方文明交汇、商贸发展活跃的社会氛围中,真正形成了一批城市化的职业画家群体,他们的创作走向、审美方向与价值取向,标志着海派画家群体正式登上了艺术舞台,从而代表着中国古典绘画的终结,近现代绘画的发轫。一个展览,能显示这样一种流派史意义,其在历史效应与艺术作用上是达到了最大化的。
海派绘画的兴起,海派画家群体的形成,有力地激活了整个海派大文化圈的综合活力与能量,而城市文化的提升与变革,又极大地推动了海派绘画的发展乃至与海外的扩展。本次联展充分发挥历史博物馆的文献优势与史料资源,在这方面第一次做了翔实的展示和系列的介绍。如当时的个人展览、名家联展、社团展览、师生展览、古代书画展览、全国联展乃至海外交流展等,佳作芳华,精彩纷呈,完全可以和文艺之都巴黎相媲美。如 1929 年的《美展》、1933 年的《欧洲中国美术展览会展出作品》、1936 年的《中国画会第六展展览会作品》、1932 年关紫兰展览会的宣传海报、汪亚尘绘画展览现场照片等。海派绘画创作的兴盛,也有力地促进了理论学术的研究及美术报刊书籍的出版,从而形成创作与理论的双向同构。如 1885 年版的《海上名人画稿》、1909 年的《神话国光集曾刊画册》、1912 年《真相画报》的创刊、1932 年《画学月刊》的创刊、1934 年《美术生活》的创刊等,从而彰显了上海是近现代中国美术理论的重镇。正是由于海派绘画大师云集、名家荟萃,为美术教育提供了优越的师资,特别是 1912 年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创立,更是开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之先河。为此,本次联展对上海美术教育及艺术成就作了校史式的陈列,从而造就海派绘画百年的精英之路与大师之门。
清任熊《麻姑献寿图轴》艺术创作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只有在体现并反映在人的社会活动及审美取向的系统中,才能实现其价值的确立与公共的响应。海派学者张鸣珂早在 1923 年出版的《寒松阁谈艺琐录》中就说:" 自海禁一开,贸易之盛,无过上海一隅。而以砚田为生者,亦皆于而来,侨居买画,公寿、伯年最为杰出。" 正是上海绘画艺苑的兴盛,有力地吸引了江浙沪皖及各地画家来此群雄逐鹿、从艺鬻画,他们在继承历代传统画派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绘画技法,融会变通,传承创新,题材雅俗共赏,笔墨精湛生动,色彩绚丽雍容,气韵酣畅淋漓,个性鲜明,风格多元,从而使海派绘画高原与高峰并峙。为此本次联展作了谱系式的梳理、流派性的归纳与群体性的叙事。如以钱慧安为首的 " 城隍庙 " 人物画;以 " 沪上三熊 " 为代表的新市井画;以 " 四任 " 为主的历史人物画;以任伯年为代表的中西兼融画;以赵之谦、吴昌硕为领军的金石大写意画;以 " 三吴一冯 " 为代表的时新山水画等,可谓是 " 无限春风来海上 ",笔墨多姿,艺兼众美,从而真正形成新兴的城市图式与海派画风,并与国际美术创作接轨。为此,当时的英国《画家》杂志在评论任伯年的绘画时特别指出:" 任伯年的艺术造诣与西方梵高相若,在十九世纪中为最有创造性的宗师。"
从更宏大的背景上来讲,本次联展是为了响应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促进江浙沪皖博物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完成一次从 " 何以海派 " 抵达 " 何为海派 " 的艺术巡礼与名作共赏。为此,各参展的博物馆纷纷拿出馆藏珍品,使联展呈现相当豪华的阵容。如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拿出已珍藏了三十多年的镇馆之宝——海派绘画巨擘任伯年创作的八尺《观剑图》。整幅画构图严谨饱满,笔触精致细腻,色彩典雅古艳。尤其人物的刻画形神皆备,场景氛围惟妙惟肖,勾勒衣褶的钉头鼠尾更是抑扬顿挫、斩钉截铁,绝非是临摹复制之作可比拟的。浙江省博物馆提供的任熊的《麻姑献寿图轴》,是他晚年的代表作。其人物画深得陈老莲之法,人体造型高古,线条劲挺流畅,色彩雅致浑朴,气韵生动祥和,雅俗共赏而自创新法。南京博物院展示的任薰四条屏,也是巨构佳制。任薰是一位技艺全面、造诣精深的大家,他的人物画娴静悠逸,用笔精致遒劲,设色鲜活富丽,讲究题材的吉祥典雅与视觉效果的丰满和谐。安徽博物院也提供了不少海派绘画的名家名作,如潘玉良的国画《豢猫图轴》,画面清新,气息隽美,猫用极简练的线条勾勒,显示了高超的造型能力,而猫后的树叶则采用了油画的上色法,颇有肌理质感。画上的长跋由张大千所题,是谓书画双璧,诗意盎然。
可见本次联展对如何进一步利用整合与发挥共享长三角的艺术资源,推动该地区绘画创作的交流与提升,从而宏扬民族精神,确立文化自信,是具有启迪性意义与践行性作用的。
清任薰四条屏之一作者:王琪森(艺评人)
编辑:范昕
策划:范昕
责任编辑:邵岭
*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