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王英琳:深耕特种装备,锻造大国利器

时间:2023-06-02 21:59:27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记者 吴纯新 通讯员 段宏杰

她主导研制的架桥机被认定为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她带领团队攻克了空轨核心技术……

她就是2023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铁科工集团机械院副总经理、王英琳劳模工作室负责人王英琳。


(资料图片)

近年来,王英琳带领团队先后承担十多项大型科研项目并应用于国家重点工程,其成果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以上奖项14项。坚守初心十余载,潜心深耕特种装备,聚力锻造大国利器。

为国铸剑解难题

“感觉自己很幸运,能专心做好一件事。” 王英琳说,早在2010年8月,刚出校门,她便参与了我国首套JQS700型架桥机下导梁的设计工作。

2011年,她便完成了第一代分体式过隧运架设备—JQDS900型架桥机三个部件设计。紧接着,又完成了中铁南方装备制造基地港珠澳大桥项目2000吨门式起重机整体门架钢结构和MU34自行式液压模块运输车车体机构的部件设计。

“她非常拼,折叠床就放在工位旁,一天恨不得工作24个小时,没几个人能做到。”同事这样评价王英琳,她的每一步都走得很艰辛,但每一步也走得很踏实。

2014年4月,王英琳在技术专家带领下负责JQSS900型双跨式过隧架桥机总体工作,这是她第一次担任总体负责人角色。

这类架运设备是全新一代分体式过隧运架设备,成功解决山岭地区桥隧相连地段箱梁架设施工难题,无须任何拆解即可在隧道内、隧道口、隧道外架梁,可随走随架,为成贵线、京沈线、杭黄线等国家重大铁路建设施工作出重要贡献,荣获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一等奖。

随后,王英琳带领工作室团队深耕特种装备领域,坚持从解决工程难题出发,提高施工效率,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埋头苦干,为国铸剑。

她主持负责的850吨杭甬高速双向作业型运梁车,是首个用于国内内陆高等级公路的大吨位架运设备,采用单车双幅运梁,可双向作业,提高转运施工效率,荣获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一等奖;主持负责的浙江省三门湾跨海大桥1300吨运梁车项目,是国内自主研制的最大海上架运设备,成功解决多车组同步控制的技术难题,在三门湾跨海大桥的建设中运用。

在王英琳和历代科研人员共同努力下,中铁科工机械院研制的架桥机被工信部评为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

“现在的想法和当初一样,继续劳动奋斗,继续贡献力量。”如今,王英琳初心依旧。

乐于挑战开新局

为助推产业升级发展,王英琳带领团队勇接挑战,毅然进入新制式轨道交通领域。

使命在肩,奋勇前行。经过不懈地研发攻关、技术创新、应用改进,王英琳团队跨越了施工装备研发与轨道交通产品的壁垒,掌握通勤空轨、观光空轨、永磁悬浮空轨、小运量空轨等一系列技术,获得国家授权专利88项,其中发明专利20余项。

她所在团队联合江西理工大学成功研制出世界首列磁浮空轨“兴国号”,当前,江西永磁磁浮空轨试验线已竣工并运行良好。

此外,她还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首台商用跨坐式单轨智能轨检仪,测量精度达到毫米级,并成功用于埃及开罗跨坐式单轨项目。

工作中,王英琳以身作则,高标准严要求,致力锻造优秀团队。作为技术带头人,她积极发扬“传帮带”优良传统,乐于为同事答疑解惑,主动传授个人经验,耐心指导新同事,关心帮助同事成长。

“希望能帮助年轻同事们少走弯路,引导他们多走踏实路,敢走艰辛路。”王英琳劳模工作室成立后,已成为解答技术难题的创新沙龙、不同项目组的竞技场地。

以项目锻炼人,一大批业务能力出色、认真负责、敢打敢拼的技术骨干脱颖而出。在王英琳带领下,团队已培养出5位技术部门负责人、6位高级工程师。

王英琳劳模工作室发挥创新平台作用,在装配式建筑领域孵化出众多新成果。其中,联合保利长大研制的世界首台桩梁一体架桥机“共工号”开创装配式桥梁施工新模式,获评2022年度“央企十大国之重器”。联合中铁建工集团、广州地铁公司共同研制的国内首台建筑构件装配机器人“赤沙号”,填补了我国装配式建筑施工装备领域的一项空白。

“希望自己和团队设计的每一台架运设备安全、便捷、好用,得到每一位用户的赞评,为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建设贡献力量。”王英琳说,她将为这个目标持续奋斗。

(中铁科工供图)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