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在北京,为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非遗”行业?

时间:2023-07-12 10:48:26    来源:北京日报

前不久,一部《灌篮高手》大电影让无数“80后”“90后”大呼“青春回来了”。与此同时,一位“95后”已不知为他的新作“灌篮高手”熬了几个通宵。他叫郎佳子彧,是国家级非遗“面人郎”第三代传人。年纪轻轻投身非遗行业,郎佳子彧靠的不只是热情和责任,其背后依托的是非遗保护与发展的政府推动。近年来,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非遗+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多方位连接,吸引了大批年轻人的目光,深度融入他们的生活。

炫酷改变


(相关资料图)

潮流卫衣、牛仔裤,搭配干净利索的短发,如果不说,很难想象郎佳子彧是一位非遗从业者。而他的祖父,就是冰心曾拜访过的“面人郎”郎绍安。

从四岁学艺到如今,郎佳子彧捏了二十多年面塑。他的作品架上,摆着可爱俏皮的“冰墩墩”“雪容融”,桀骜不驯的“黑眼圈”哪吒,又“燃”又帅的灌篮高手……每一个,都是流量产品。

“这是我和团队的共识,根据潮流和热点,会抓紧推出相应的作品,通过公众号、短视频平台展示。”

让传统面塑紧跟热点,是这位“95后”非遗从业者推广、传承的核心。在各种网络平台上,郎佳子彧的粉丝量超过200万。短视频十几万点赞是常事,粉丝们说得最多的,是一个“酷”字。

“想要让年轻人买账,除了紧跟热点,手艺也得不断开拓。我现在的作品就是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融入西方雕塑、工艺美术的手法,让面塑人物更像手办。”郎佳子彧说。

说来风轻云淡,可摸索的过程却异常痛苦,问计于父亲和祖父,得到的回答是:“手艺我们替你把关,点子找同龄人碰。”

郎佳子彧拉着自己学传播学、艺术设计的同学成立了小团队。每天,几位“95后”都要来几场头脑风暴,卡通、动漫、新闻就此成为创作灵感的源泉。

除了创作,郎佳子彧还能把非遗故事讲得特别有趣。与刻板印象中正襟危坐、老范儿十足的传承人不同,他的形象和讲述方式同样新潮。

“坚持潮流穿搭,就是要打破距离感。讲述的时候,也常用比喻、类比,时不时再互动提问一下,大伙儿就不走神了。”他说。

郎佳子彧的“走红”并非个例,在个人努力的背后,是北京市多年来以政策、法规、具体行动对非遗保护与发展的推动。2019年,北京市出台并实施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其中规定,市文化和旅游局等有关部门应当支持新技术、新媒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的开发、应用。

2022年2月5日,参加冬奥开幕式的外国元首们来到人民大会堂,郎佳子彧作为青年一代非遗传承人展示面塑作品与技艺,其间与摩纳哥亲王的互动过程在社交媒体平台广泛传播,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青年的风采。

如今,郎佳子彧在市、区政府的支持下,和众多年轻非遗从业者一起,继续用传统手艺设计艺术“潮玩”。让非遗搭载直播,频登互联网热榜,蹚出了一条新时代非遗传播的青春之路。

师生共同制作《江山千里绣》。北京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供图

双赢之路

在北京,活跃着不少如郎佳子彧一般的年轻非遗从业者。“80后”非遗工作者李可明祖籍河南,家传汝瓷烧制手艺,学成之日,他做了一个让身边人惊讶的决定,成为“北漂”,到首都探索发展新路。

李可明的奔头究竟是什么呢?原来,他是奔着一座非遗文创园来的。

文创园就在天坛公园旁边,名为“咏园”,由老厂房改造而成,总面积约1.4万平方米,2019年正式开放,是全国首座非遗主题文创园区。

“刚开门的时候,我们引进了六位非遗大师,成立工作室,可是他们经常出去参加活动,一年见不到几次。”运营方首创郎园策划总监张汶说。

依靠大师影响力加持,通过供地、补贴孵化非遗产业的目标没能实现。园区管理者和来此不久的李可明心里都有些迷茫。他们在思索,怎么才能让这里和非遗产生化学反应。

及时的政策是“良方”,2020年,《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出台,提出“十四五”时期北京非遗保护工作的多项重要任务,也给咏园指明了方向。

方案提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坚持科学保护、提高能力,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

“我们和园区里的非遗工作者一起探索具有新的时代内涵的现代表达方式,让非遗在咏园内开花结果,生机勃勃。”张汶说。

调整了思路,几十个配备了直播间的新工作室诞生。

“这只‘绿马’,采用的是汝瓷烧制技艺,颜色是豆绿,非常干净清新,也有吉祥寓意。”这是咏园一次普通的线上直播,讲述者正是李可明。令人没想到的是,看似普通的“豆绿色小瓷马”成了直播间的爆款,不仅引得十几万线上观众叫好,还引发了年轻粉丝的讨论。

“迫不及待下单了。”“想学着做一个送给家里人。”

看着这些留言,李可明笑了,和张汶一样,他们都找到了答案。

咏园的蜕变不只是增加线上活动这么简单。在1.4万平方米的空间内,咏园面向以“90后”为主的非遗体验者提供非遗创作、研发、设计、试制、展示等丰富业态,让每一个走进这里的人,沉浸式感受非遗的青春之美。

张汶和李可明更忙了:每天,园区通过扶持培育非遗工作室获得可持续发展,非遗传承人为园区带来流量。大家管这种创新性探索叫“互生”模式。

“互生”效果正佳,咏园和几十位主理人没有停下,一场走出园区的共生探索已然展开。

“首创郎园旗下有很多文创园,我们要带着大家走出去,到各个园区练摊儿,让年轻人零距离接触非遗。”张汶说。

从去年9月开始,李可明跟着咏园团队走进朝阳、石景山等多处文创园,在身着汉服等国潮服饰的年轻人中间制作、展示汝瓷作品。发现生肖“有钱鼠”很受欢迎,咏园团队立刻建议他研发十二生肖系列,由园区提供创意支持和相关推广渠道。

这条园区里走出的双赢之路,已经开始在京城各处推广。位于门头沟的琉璃文创园内,运营方金隅集团以琉璃为核心概念,化出“十二境”,涵盖非遗+美食、非遗+博物、非遗+娱乐、非遗+住宿等内容。待正式对公众开放后,将成为京西一处非遗主题乐园。

国潮破圈

相比于非遗文创园这只“有形手”,非遗能否吸引年轻受众,更依赖于生活这只“无形手”。今年5月11日,市统计局发布调研报告显示,北京超七成居民关注非遗项目,63.5%的被访者去过非遗场所或非遗主题展览、互动体验活动。融入非遗的节日、庆典等民俗活动和非遗作品制作体验活动是被访居民最希望参与的非遗宣传活动形式。

沉甸甸的数据背后,蕴含着人们对于非遗发展的期待。细看北京几年来出台的政策,对非遗融入生活的指向也越发明确:“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消费促进机制,通过协助宣传推介、补贴消费等方式,引导消费者购买、体验相关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这是《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中的内容,在其后发布的《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中,相关表述进一步细化为:“在食、住、行、游、购、娱各环节,更多融入非遗体验基地、传习中心(所)、老字号等非遗技艺展示资源,支持打造北京文化深度游线路。”

今年,北京市政府正式批复了市文旅局制定的《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出:“推出一批非遗特色主题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促进非遗深度融入旅游景区、度假区、乡村旅游和民宿发展。加强非遗符号的提炼与应用,鼓励旅游景区景点、博物馆、公园等合理利用非遗资源进行文艺创作和文创设计。”

在政策的指导下,一大批生动实践在京华大地展开,催生新国潮,把年轻人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

去年9月,著名网络游戏《CS:GO》(反恐精英)官方网站上发出一条消息:新增《花脸》音乐盒已可在游戏内购买。《CS:GO》是北京文化产业名企完美世界代理的一款全球游戏,而《花脸》是以国家级非遗项目秦腔为基础创作的该款游戏五周年主题战歌,由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赵杨武与摇滚歌手共同演绎。上线后,全球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逾4000万用户,第一次听到了中国声音的音乐盒。短短一个月,这首歌在网易云音乐登上3个榜单,在B站和抖音分别登上实时热搜第1和第2的位置。

现实世界中,饱含非遗元素的各类产品同样受到追捧。在连续三年举办的非遗购物节上,荔枝cue六必居酱油、内联升联名潮流品牌BAPE的千层底布鞋等来自非遗老字号的新品,搭载京东、抖音、北京时间等互联网平台强力推出,累计实现销售额约4.6亿元。

同仁堂知嘛健康咖啡&养生店已在京、沪、杭、蓉四城开设11家门店,推出的枸杞拿铁、陈皮拿铁、熬夜水等多款饮品以及同仁堂千层酥煎饼,屡屡成为网络热搜词。

目前,通过门店与线上平台,同仁堂知嘛健康草本咖啡已销售数十万杯,刷新了年轻人对国货的认知。

培育新人

非遗已与年轻人的生活密不可分,想要不断融入新鲜“血液”,非遗教育尤为重要。对此,《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中已有明确规定,即在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间的贯通培养项目中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对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按照规定实施学费减免等优惠政策。

“我们2017年开设非遗专业,已经形成有效的培养体系。”说这话的是苏麟,北京丰台职业教育中心学校非遗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回想起2017年带的第一届非遗生,他笑称,才招了二三十人。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已经形成了刻板印象,学个厨师、服装设计,出来横竖能找个活儿干。让孩子学非遗专业,从家长到学生心里都没谱儿。

“我不善言辞,从小喜欢做手工,爸妈就让我来试试。”非遗专业首届毕业生赵鑫说。

他记得,当时为了多留几个学生,老师们轮番上阵,拉着他们和家长一起做工作。可如今,已经成为非遗专业教师的赵鑫发现,每年招生的90个名额早早被家长和学生盯上,有意愿的生源年平均近400人。

一切的改变,源于办学理念和培育计划的更新。

“我们要培养懂非遗、会设计、能制作的高素质非遗设计人才,特别优秀的将成为非遗行业的未来工匠。”苏麟说。

细看培育计划,不仅分出非遗设计、实操和数字非遗三个不同方向,还通过与高校合作,为学生提供5+2七年贯通培养,毕业后有获得本科文凭的机会。

“从高一到大二在这儿上,大学最后两年去合作高校,将来还可以考研。”苏麟说,为非遗人才打消学历焦虑,是学校解决的招生痛点之一,也是学生青睐这里的原因。

和很多职业学校不同,每天放学后,非遗专业的很多学生都赖着不回家,他们走进木工、玉雕、京绣等工坊,继续从师学艺、提升技能。

“能进工坊是一种荣耀和认可,老师只要不轰我,我才舍不得走呢。”今年高三的姬翔羽正在做一把琵琶,上面包含木工、金工、玉雕等五种技艺。经过一年多的工坊历练,她不仅可以做出好作品,更是老师们进社区、中小学时的左膀右臂。

“我们从高二起就要求学生在几个工种中选择一个主修的,并且允许优秀者下课后继续在工坊学习、锻炼,还原师徒口传心授模式,助力学生定向快速提升。”苏麟说。

在各种非遗交流、文旅展示乃至服贸会上,都有非遗专业师生的身影。跟着老师、大师、传承人出去见世面、长本事,早已成为这里的“规定动作”。经过定向培养,这群非遗“新芽”的手艺已经得到了认可。

去年,在教师何洪杰带领下,“京绣工坊”的师生们历时8个月、33000多小时,绣成长3.4米、宽56厘米的《江山千里绣》,最终藏于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依托学校“丰华蕙制”文化服务品牌的师生作品,已成为每年“丰台礼物”的常客。非遗专业为年轻人做的“非遗饭”,已逐渐从夹生变得香气四溢。

专家观点 持续打造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北京样本 高巍(作者系北京民俗学会会长)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除了发源自宫廷的非遗项目外,大量非遗项目都和京城百姓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非遗生于生活、长于生活,也发展于生活,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它们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无法剥离。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遗,北京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为代表,涉及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与保存、代表性项目名录、传承与分类保护、传播与发展、法律责任等各个方面,起到了指导性作用。

在很多人的刻板印象中,非遗离不开一个“老”字。殊不知当今的非遗从业者和受众中,年轻人已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有很多受过非常好的教育且熟练掌握现代传播技术的年轻人,在不断地创新和开拓,为非遗发展提供有生力量和稳定的消费群体。

非遗保护的核心是人,北京的非遗发展前景光明。首先,全国文化中心让北京在文化方面有广阔的空间和机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汇聚于此,为北京非遗行业充实了有生力量。同时,高校林立的北京又是非遗发展难得的“智库”,能够不断培育人才,推出研究成果。

未来,在优势资源的加持下,北京的年轻非遗人才将越来越多,助力首都持续打造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北京样本。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