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非遗 | 元宵节中的绚丽之光

时间:2023-08-10 10:15:11    来源:文旅中国

传统庆典:中国元宵节的繁华灯会

“火树银花元夕夜,彩灯万盏熠霞流。”宋代诗人伯永的这句诗生动地描绘了元宵节夜晚灯会的繁华壮丽景象。元宵灯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项重要的节庆活动,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举行,人们通过点亮各种形状和风格的彩灯来营造喜庆和热闹的氛围,这是元宵节最具特色的庆祝方式之一。

元宵灯会起源于东汉,兴盛于隋唐,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古时候的元宵灯会期间,人们会在街道、庙宇等地方悬挂、点亮各种形状和风格的彩灯。这些彩灯由纸、竹、绢等材料制成,经过精心设计和制作,色彩鲜艳夺目。街道两旁、广场上、庙宇周围布满的灯笼、花灯和各种造型灯饰,构成了一片璀璨的光景。


(相关资料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代《乾隆帝元宵行乐图》

历史上,元宵节还在中国外交领域发挥过重要作用。1721年,康熙皇帝曾在畅春园邀请俄国伊兹马伊洛夫使团观看元宵节的烟火表演,随团医生约翰贝尔在其记载中称赞到:“各种美丽的颜色,都是无法形容的。我必须承认,它们远远超出我的预料,甚至也超过它们流传在外的美誉”“我不由得惊叹中国工艺之精巧”。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烟火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

河北雄安新区双堂乡的盒子戏,这样一项传承于宫廷的娱乐活动,具有很高的艺术、技术、科学价值,是一项极具地方特色的元宵灯会项目。

古镇新区:双堂村的历史与盒子戏的传统

据《雄县县志》记载,双堂村建立于明洪武年间,当时有山西洪洞的移民迁往此地定居。弘治年间,村中修建了两座佛堂(现已不存在),因此取名为“双堂”,至今仍沿用这个名字。随着雄安新区的设立,经过考古勘测证实,该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属于宋辽边界地区,是重要的边关据点,古代战道正好穿过这个村庄。在民国成立之前,该村隶属于保定府新城县,新中国成立后归属雄县管辖,早期清朝至民国时期一直被称为“古镇”。

双堂镇的元宵灯会

每年元宵节,双堂“盒子”都是当地最重要的祈福活动。这种民间技艺集编扎、造型、剪纸、彩绘、烟花制作等多种技艺于一体。双堂“盒子”的起源与宋代五种傀儡戏之一的“药发傀儡”有关。为了增加傀儡戏的欣赏价值,人们将“烟花”和“木偶”结合在一起。在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戏曲造型、提线木偶等艺术特点,并逐渐形成了集礼花和戏剧人物造型于一体的特殊烟花艺术形式——“盒子戏”。虽然它没有音乐旋律伴奏或说唱匹配,但它具有与木偶戏、皮影戏、手影戏、纸影戏等民间艺术形式类似的艺术元素和功能。

绚丽燃放:华丽灯火与壮观焰火的艺术表现

盒子最初是为皇室和贵族提供娱乐消遣的一种方式,到了明代,盒子制作技艺达到巅峰,不仅宫廷有规定观看,民间也竞相燃放。宋末元初的《武林旧事·卷二·元夕》中,描述了“宫漏既深,始宜放烟火百余架”的盒子燃放情景。《红楼梦》中,宝钗请老太太观看盒子戏的场景表明了其流传之广泛。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在评书《乱世枭雄》中,也曾生动地描述了盒子戏的燃放情景。

正在燃放的“双堂盒子”

据《清朝野史大观》中的《清宫遗闻》记载,圆明园宫门内每年正月十五都会放“和盒”(即盒子),一盒三层。第一层写着“天下太平”,第二层是鸽雀群飞,象征放生,第三层则是小儿击秧歌鼓,唱秧歌。当时观看时,朝阳照耀满地,看不到灯光。每个盒中还装有许多小的花彩,人物花鸟应有尽有。

静态展示中的“双堂盒子”

康熙年间的史学家高士奇在《灯市竹枝词》中也描述了盒子的壮丽景象。他说“火树银花百丈高,过街鹰架搭沙篙。月明帘后灯笼锦,字字光辉写凤毛。花灯月下是元宵,盒架高支望去遥。最怕层层分不断,连皮带骨一起烧。”反映了当时的实况。《老北京的风俗》一书中也提到,清代的闹市区如东四、西单、鼓楼前、正阳门外大街的一些商店燃放焰火,称为“酬谢主顾”。放盒子是最后的环节,有几层至十几层不等。大型盒子需要预先搭架子,第一层通常是向观众祝贺的话语,然后是各种图案和戏剧人物的形象,还有映出诗名的。

细腻精湛:双堂盒子制作工艺的传承

双堂盒子制作工艺复杂,内容丰富,技艺精湛,主要包括盒子外壳的制作、故事的选定、故事的单独扎制、引线的捻制、故事的安装、隔火设计、盒子的总装以及盒子的燃放等多个环节和技术。盒子内装的戏剧节目由一层一层通过牵线相连,以一根总药捻作为引子,通过导线逐层点燃。在每个节目中,还有多个小药捻串联在一起,按照设计要求精心制作,形成一个控制整体燃放时间的系统。

1963年制作的“双堂盒子”外壳

元末明初时,盒子匠李云山为了逃避战乱从元大都逃到双堂,并将盒子制作技艺带入了民间。经过六百余年的传承,该技艺至今仍在当地保持着活力。现任双堂村冰雹会会长王法旺是这项技艺的第三十一代传承人,他于1980年10月出生在双堂村,15岁开始接触盒子制作技艺,17岁后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研究和制作盒子,并积极搜集相关材料。王法旺经常主动向老艺人请教学习,全面致力于古老盒子技艺的传承和保护。1998年,王法旺拜张景娴和王大齐为师,认真研究双堂盒子的历史发展,并熟练掌握了其制作技艺。他的代表作品包括“葫芦变葡萄”“八卦九莲灯”“百子撒花”等。2011年6月11日,王法旺被评定为保定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双堂盒子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双堂盒子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法旺

虽然随着时代变迁,盒子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双堂盒子原生态的制作技艺仍得以传承,并仍深受当地民众喜爱,在中国的民间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中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自然和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随着时代的变迁,其他地方的盒子制作技艺已经失传,而双堂盒子凭借其地域性、民俗性和传承性的独特特点,流传至今。2005年,双堂盒子被保定市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为盒子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如今的元宵佳节期间,当地流行着一种活动,即白天观赏胜芳花会,晚上观看双堂盒子表演。

2019年雄安·雄州文化艺术节上的“双堂盒子”

双堂盒子作为一项民间艺术,是传统制造技艺的生动实践,也是雄安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同时,双堂盒子延续了师徒代代相传、口传身授的传承模式,见证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悠久历史。双堂盒子制作技艺所蕴含的劳动智慧和文化创造力,代表了不同时代劳动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审美需求。与依赖现代科技的制造工业不同,双堂盒子既来自劳动人民的创造,又离不开大自然的恩赐。正如俗语所说:“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匠人们使用天然的原料,通过精心培育、采集、加工和制作,生产出令人赞叹的产品,这既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又反映了人们对万物的情感和直观认知。因此,双堂盒子不仅是一种艺术品,更是人类智慧和文化传承的结晶。它将继续在雄安新区展示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传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火炬。

(图片由王法旺提供)

标签: